漫談中國的電子秤 談到“計量”,許多人往往脫口而出:“校秤的”,這顯然是不對的,然而它也正表達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對秤,實在是太熟悉了。本來嘛,買米買面,稱肉稱菜……里里外外,又有哪兒離得了秤呢?秤,是進行重量測量的一種計量器具。重量測量,是人類從學會使用勞動工具改造環(huán)境之時起就開始從事的測量活動之一,目的是為了進行當時那古樸的物物交換。而在有專門的測量工具之前,古代的人們是依靠自己的四肢和感覺器官來進行測量的,的“手捧成升”就是當時重量測量的鮮明寫照。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的青銅器銘文中,有“金十”、“金十勻”等記載,“金”即銅,“ ”和“勻”是重量單位,說明當時已有計算重量的手段。《漢書·食貨志》記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水一升,冬重十三兩”,這表明我國在公元前200年,已經能夠運用金屬和固定溫度、固定容量的水作為重量的單位。當發(fā)現(xiàn)用人體確定的計量單位難以準確復現(xiàn)和保持穩(wěn)定時,為了適應不斷擴大的生產規(guī)模以及日益發(fā)展的商品交換的需要,古代人民開始尋求制作實物標準器具。新莽銅嘉量是這一探求歷程中的杰出之作。它是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時(公元9~23年)制作的,包括5個容量單位: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上為合,下為侖,一器可以測5量,既可作容量標準,又可作衡量標準,還可以導出尺度標準,將度、量、衡統(tǒng)一于一器,與公元前344年商鞅在秦國頒發(fā)的標準量器 - 商鞅銅方升一樣,都是采用以度定容的方法來確定量器容積的。秤,也是在這個探求歷程中產生的。考察中外衡器的發(fā)展歷史,幾乎均是先有天平,然后逐漸演變?yōu)槌印V袊奶炱秸Q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此后,隨著歲月的更迭,天平中間的提紐漸漸地從中間移向一端,并在衡桿上刻上了斤、兩數(shù),提系桿秤的雛形于是得以形成。原來一直認為我國秤的出現(xiàn)是在三國時代,后來在陜西眉縣的一座西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木桿秤,有關專家鑒定后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知道的zui為古老的木桿秤實物。已經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齊的鐵秤砣證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桿秤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現(xiàn)在,我們國家的秤已由過去單一的桿秤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許許多多種類的龐大的“秤氏大家族”。就其平衡原理來說,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杠桿原理的秤。常見的有木桿秤、案秤、字盤秤、臺秤、地秤、軌道衡以及各種等臂及不等臂天平。在這類秤上稱量物體的重量時,必須使作用到杠桿上的外力距總和等于零。這類秤被廣泛應用在商業(yè)、工業(yè)及其他的經濟活動之中。 2.利用彈性變形原理的秤。其作用原理是物體重力為在該壓力作用下彈簧形變而產生彈力所平衡,常見的有扭力秤、彈簧稱和大型吊秤。 3.液壓原理的秤。物體壓力被工作用液體壓力所平衡,這類秤叫液壓秤,一般稱量在1噸以上。 4.應用石英振蕩原理的秤。在共振石英晶體上加上未知片,由于振蕩質量的加大就會改變石英片的固有頻率,因為石英振蕩器的固有頻率是可以的測定的(10-11),于是就得到了一種很精密地衡量薄片物質的方法。 5.電磁原理的秤。這類秤上的機械力的力矩被電磁力的力矩或者是電力的力矩所平衡,包括有安培秤、伏特秤、電磁秤等。 6.利用磁懸原理的秤(稱作磁懸秤)。基本原理是一個鐵磁體的小鋼球,自由地懸浮在螺線管中,為螺線管產生的磁場所平衡,小球的垂直位置由通過螺線管的電流自動調節(jié)保持不變。通過懸體質量大小的變化,線圈上的電流大小變化,通過測電流來測質量,精度達到10-5,zui小質量測到10-11g。 |